第四百五十八夜
一千零一夜
夜幕降临,莎赫札德接着讲故事:
幸福的国王陛下,泰沃杜德向哲学家答道:“有那么一个地方,太阳只升起一次。太阳第二次照到那里,要等到世界末日。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海底,穆萨以手杖击打海面,顿时海水后退让出十二条大道,十二个部族各走一道,太阳照到了海底,穆萨及其民众得以过海脱险。海水复原,故第二次见太阳要等到世界末日。”
“第一位衣边拖地的是谁?”
“哈吉尔的衣边第一个拖地,因其看行人害羞。自那之后,这便成了阿拉伯人的习惯。”
“什么东西只呼吸,但无生命?”
“那是《古兰经》‘照耀时的早晨’这段经文。”
“一群鸽子飞来,其中一部分落在一棵树上,另一部分落在树下。树上的鸽子对树下的鸽子说:‘如果你们飞到树上来一只,你们就成了我们总数的三分之一;假若我们当中一只飞下去,我们两边的数目就相等了。’姑娘,这群鸽子共有几只?”
“十二只!树上落着七只,树下落着五只。树下的鸽子飞上去一只,便剩下四只,是十二只的三分之一;树上的鸽子飞下来一只,树上树下各成六只,恰好相等。”
说到这里,哲学家扒下自己的衣服,快步离去了。
哲学家狼狈离去,婢女泰沃杜德望着剩下的学者们,说:“诸位当中谁能谈各种艺术和学问?”
一位诗人走上前来,对婢女说:“小姑娘,你可不要把我和别人等同看待!”
泰沃杜德说:“你很可能又将成为我的手下败将!因为你装腔作势,恐怕没有什么学问。安拉必将助我扒下你的衣服。假若能有人给你送来衣服,那无疑对你有利。”
“凭安拉起誓,我一定能战胜你,让你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笑料。”
“快为你的誓言赎罪吧!”
“世上有五件东西,安拉在创造万物之前便创造了。是哪五件东西?”
“水、土、光明、黑暗和果子。”
“安拉用万能之手创造了哪几种东西。”
“宇宙、幸福树、阿丹和伊甸园等,都是安拉用其万能之手直接创造的。安拉对它们说:‘你们诞生吧!’它们便应声而生。”
“谁引领你信仰伊斯兰教的?”
“穆罕默德。”
“谁是穆罕默德的宗教之父?”
“那就是‘圣祖’、‘安拉的至交’易卜拉欣。”
“何为伊斯兰教?”
“那就是‘作证词’中所说的:‘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何为你的开始与结局?”
“我始于一滴污血,终于一把秽土;初源于大地,终归于一片净土。有诗为证……”泰沃杜德吟诵道:
来自土入人间,
有问必答舌灵验。
一日归真入土,
仿佛从来没见过天。
诗人说:“有那么一件东西,开始是手杖,后来却有生命,那是什么?”
“那是先知穆萨的手杖;当穆萨把它投入谷地时,那手杖蒙安拉默许变成了一条蜿蜒的蛇。”
“《古兰经》中有文:‘我对于它还有许多别的需要。’这句话含义何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穆萨曾把手杖栽到地里,手杖便开花、结果,树阴可以供他乘凉避热;当他疲倦之时,他可以拄着它;他睡觉时,手杖可以帮助他保护羊免遭猛兽侵袭。”
“哪位女性来自男性?哪位男子被处女生下?”
“夏娃来自男性,因为她是耶稣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出来的。玛利亚是处女,却生下了耶稣。”
“世间有四种火:其一,又吃又喝;其二,只吃不喝;其三,只喝不吃;其四,不吃不喝。请你告诉我,这都是什么火?”
“只吃不喝之火,乃人间烟火;又吃又喝之火,乃地狱之火;只喝不吃之火,乃太阳之火;不吃不喝之火,乃月亮之火。”
“何为自由的?何为规定的?”
“圣行是自由的,天命是规定的。”
“我给你出几个诗谜,你来猜一猜。”
诗人吟诵道:
平日似住墓穴,
味觉仿佛生在头上。
一时用过饭,
开口缓缓把话讲。
站起方能行走,
说话却无声扬。
一旦把话吐完,
再回坟中把身藏。
本来不是生灵,
不求人敬仰;
也不是过世人,
追念又有何用场!
诗人话音未落,泰沃杜德说:“谜底是笔。”
诗人又吟诵道:
身着二重衣,
血红世间无。
双耳遮着纱巾,
有口总是不捂。
上插鹅毛笔,
如鸡啄自腹。
若要估其价值,
五角也不足。
“墨水瓶!”婢女一语猜中。
“听我这首长诗谜!”诗人吟诵道:
无论法学家,
还是文学家,
学者与知心朋友,
天下仁人志士,
无人不知晓。
有这样一种鸟:
既无肉又无血,
更没有一根羽毛;
煮熟可以下肚,
冷的也可以吃;
放在火上烤,
烤熟后也可食;
双色尚分明,
白银包着金子。
不活又非死,
此物你可晓知?
婢女泰沃杜德说:“一个只值一菲勒斯的鸡蛋,何必费这么多口舌?”
诗人接着问:“安拉用多少言讲到穆萨?”
“据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说,安拉讲穆萨用了一千五百一十五言。”
“同安拉谈话的十四种东西是什么?”
“七重天加七重地。天和地说:‘我们奉命而来。’”
讲到这里,眼见东方透出了黎明的曙光,莎赫札德戛然止声。
----------------------------------------
1. 见《古兰经》“昏暗章”第18节。“早晨呼吸”意为破晓、黎明。
2. 见《古兰经》“塔哈章”第18节。本节全文:“他说:‘这是我的手杖,我拄着它,我用它把树叶击落下来给我的羊吃,我对于它还有别的许多需要。’”
3. 夏娃,一译“哈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