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纳尔先生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害怕。他害怕瓦片,害怕摔跤,害怕出租马车,害怕铁路,害怕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尤其害怕生病。
他极有先见之明,认为我们的生存不断受到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威胁。看到步行,他就想到扭伤,想到摔断胳膊摔断腿;看到玻璃窗,他就想到被玻璃划成重伤;看到猫,他就想到眼睛被抓瞎。他谨慎地生活,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一种考虑周到的、坚韧不拔的、完全彻底的谨慎。
他的妻子是一个顺从他的怪癖的善良女人;他对她说:“想想看,亲爱的,一个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残废或者送命。想到这一点真叫人心惊胆战。身体好好的出门,穿过一条街,一辆车过来,从你身上轧过去,或者是停在一个院墙大门底下跟朋友聊上五分钟,一阵不大的风从你背上吹过,你就得了肺炎。这就够了。你一下子就完蛋了。”

他对报纸上的公共卫生专栏特别感兴趣。他知道平时各个季节的正常死亡数字,他知道各种流行病的发展过程和频繁变化,知道它们的症状,大致的持续时间,预防、阻止和医治的方法。他有一套医学方面的藏书,凡是从事普及教育而又有实践经验的医生为一般读者写的与疾病治疗有关的著作,他应有尽有。
他曾经相信过拉斯帕依(2),相信过顺势疗法、剂量测定疗法(3)、金属敷贴法(4)、电疗法(5)、按摩法(6),相信过所有那些在半年之内被人认为能医治百病的万无一失的疗法。今天,他的信心又有了一点改变,他明智地认为,避免生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远远地躲开疾病。
去年冬季刚开始,帕纳尔先生从报纸上知道巴黎正在遭受一次轻度伤寒流行病的袭击。他顿时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在很短时间里就变成了摆脱不掉的忧虑。他每天早上都要买两三种报纸,对它们互相矛盾的消息来个折中,扯平。他很快就相信他住的这个市区情况特别严重。
于是他去找他的医生,请医生给他出个主意。他应该怎么办呢?留下来还是离开?根据医生支吾搪塞的回答,帕纳尔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有危险,他决定离开。因此他回到家,跟他的妻子商量。他们到哪儿去呢?
他问:
“亲爱的,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上波城(7)去?”
她想去玩玩尼斯,于是回答:
“听说那儿相当冷,因为靠近比利牛斯山。看来戛纳对健康比较有好处,既然奥尔良家族(8)的那些王爷都上那儿去。”
这个道理说服了她的丈夫。不过他还有点犹豫。
“对,但是地中海这两年一直有霍乱。”
“啊!亲爱的,冬天从来没有。想想看,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这个海岸聚会。”
“这倒是真的。不管怎样,您带上消毒剂,再把我旅行药箱里缺的药补补齐。”
他们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动身。到了车站,帕纳尔太太把她丈夫的私人手提箱交给他:
“拿着,”她说,“这是你的医药用品,已经整理好了。”
“谢谢,亲爱的。”
他们登上火车。
帕纳尔先生看了许多关于地中海疗养胜地的著作,由滨海地区各个城市的医生撰写的这些著作,本本都是颂扬自己的海滨,贬低其他的海滨。他先是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决定去圣拉斐尔,唯一的理由是他从那些主要的、在当地有房产的人的名字里,看到好几位巴黎医学院教授的名字。
如果他们住在那儿,可以肯定那个地方对健康有益。
因此他在圣拉斐尔下车,直接去他在萨尔蒂指南(9)里看到名字的一家旅馆。萨尔蒂指南是这个海岸的冬季疗养地的孔蒂(10)。
已经有一些新的忧虑袭上他的心头。特别是在这个受肺病患者欢迎的地方,还有什么能比一家旅馆更不安全的呢?多少病人,而且是怎样的病人,曾经在这些床垫上,这些被窝里,这些枕头上睡过,把来自他们的皮肤,他们的呼吸,他们的发烧的成千上万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留在羊毛上,羽绒上,棉布上?他怎么敢躺到这些可疑的床上呢?他脑子里想着几天以前有个人躺在这同一张床上奄奄待毙,怎么能安心睡觉呢?
他灵机一动,有了个主意。他可以要一间方向朝北,完全朝北的房间,见不到一点阳光,肯定任何病人都不会住到那儿。
因此给他打开了一套很大的冷冰冰的房间。他一眼就断定这套房间十分安全,因为它看上去是那么冷,那么不适合居住。
他吩咐把炉子点燃。接着他的行李也搬上了楼。
他迈着快速的步子踱来踱去,想到可能感冒,心里有点不安,他对妻子说:
“你看,亲爱的,这种地方的危险,就在于住在很少有人占用的冷屋子里。很容易生病。麻烦你把我们的行李打开。”
她开始把箱子里的东西取出来,大橱和五斗柜都让她塞满了,谁知踱来踱去的帕纳尔先生突然停住,像狗嗅出猎物的气味那样使劲一下下地闻着。
他神色突然变得很紧张,说:
“奇怪,可以闻到……这儿可以闻到病人的气味……可以闻到药味……我肯定这儿有药味……以前这个房间肯定住过一个……一个……一个肺病病人。你没有闻到吗,亲爱的?”
帕纳尔太太也用鼻子嗅了嗅。她回答:
“对,有一点儿……有一点儿……我闹不清是什么气味,总之闻上去像药味。”
他朝叫人铃铃绳扑过去,把铃拉响;侍者来了。
“麻烦您立刻去请老板来一趟。”
老板几乎立刻就到了,嘴上挂着微笑,不住地点头哈腰。
帕纳尔先生盯住他的脸看,冷不防地问他:
“住在这儿的最后一位旅客是什么人?”
旅馆老板一开始感到莫名其妙,他想了解他的顾客的意思、想法,或者说是疑心,接着因为不回答不行,而这间房间呢,几个月来又一直没有人住过,所以他回答说:
“是德·拉罗什-利莫尼埃尔伯爵先生。”
“啊!一个法国人?”
“不,先生,一个……一个……一个比利时人。”
“啊?他身体好吗?”
“好,也可以说不好,他刚来到这儿的时候病得很重,但是走的时候完全治好了。”
“啊!他生什么病?”
“身上疼。”
“哪儿疼。”
“是……是肝疼。”
“很好,先生,谢谢您。我本来打算在这儿待些时候,不过我改变了主意。我和帕纳尔太太立刻就走。”
“可是……先生……”
“不用多说了,先生,我们这就走。请把账单送来:公共马车费、房钱和服务费。”
老板惊慌失措地退出去,帕纳尔先生对他的妻子说:
“嗯,亲爱的,我不是把他戳穿了?您看见他吞吞吐吐……是……是……肝疼……让你的肝疼见鬼去吧!”
帕纳尔夫妇夜里到达戛纳,吃了晚饭,立刻躺下睡觉。
但是他们刚上床,帕纳尔先生就叫起来:
“嗯,气味,这一次你闻到吗?不过……不过这是石炭酸的气味,亲爱的……这套房间消过毒。”
他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因为时间已经太晚,不便叫人,他立刻决定,在一张沙发上过一夜。帕纳尔太太,不管她丈夫怎么求她,还是不肯学他的样。她躺在被窝里,睡得十分香甜,他呢,腰酸背疼地叨唠:
“什么地方!多可怕的地方!所有的旅馆里都只有病人。”
天刚亮,老板就给找来了。
“住过这套房间的最后一位客人是什么人?”
“巴登和马格德堡大公,先生,是……是……俄国皇帝的一个表亲。”
“啊!他身体好吗?”
“很好,先生。”
“非常好?”
“非常好。”
“这就够了,老板先生;我太太和我,我们中午动身去尼斯。”
“随您的便,先生。”
老板怒气冲冲地退出去,帕纳尔先生对帕纳尔太太说:
“嗯!这个人真会开玩笑!他甚至不愿意承认他的客人有病!有病!啊,对!有病!我向你保证,这个人,他死在这儿!喂,你闻到石炭酸的气味没有?”
“闻到了,亲爱的!”
“多坏的坏蛋哟,这些旅馆老板!他的那个死人,甚至没有病!多坏的坏蛋哟!”
他们乘上一点半的火车。气味一直跟着他们进入车厢。
帕纳尔先生惴惴不安,他低声说:“仍旧闻到气味。一定是当地普遍采取的一个卫生措施。很可能是根据医生和市政当局的命令,用石炭酸溶液洒过街道、地板和车厢。”
但是他们到了尼斯的旅馆以后,气味变得更加无法忍受了。
帕纳尔吓得目瞪口呆,他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打开抽屉,检查阴暗的角落,又在一件件家具里寻找。他在带镜衣橱里发现一张旧报纸,偶尔朝上面瞧了一眼,他看到:“有人散布的那些关于本市卫生状况的、恶意中伤的谣言完全缺乏根据。在尼斯和附近一带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霍乱病例。”
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嚷道:
“帕纳尔太太……帕纳尔太太……这是霍乱……霍乱……霍乱……我早就知道了……别打开我们的行李……我们立刻……立刻回巴黎。”
一个小时以后,他们在一股使人窒息的石炭酸气味的笼罩下又乘上快车。
刚一到家,帕纳尔认为应该服几滴效力显著的抗霍乱药水,打开装他的药物的小皮箱,一股呛人的蒸气逸出来。他的装石炭酸的小瓶子碎了,漏出来的液体把箱子里的东西全部烧坏。
他的妻子这时候忍不住狂笑起来,叫道:“哈哈!……哈哈!……哈哈!……亲爱的……在这儿……你的霍乱……在这儿!(11)……”
郝运 译
(1)本篇首次发表于一八八六年四月十八日的《小报》的增刊。
(2)拉斯帕依(1794—1878):法国生物学家、医生。他认为一部分疾病都是由寄生虫造成的。他推荐一种以樟脑为主的药品和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在他的作品《家庭医生》(1843)和《保健手册》(1845)中,他坚决主张的这种花费不多的治疗方法受到公众的欢迎。
(3)剂量测定疗法:一八七〇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使用活性物质,特别是生物碱性的活性物质,并且严格地计算剂量。
(4)金属敷贴法:法国医生比尔格(1822—1884)首次使用。将金属片贴在病人身上,并服用金属溶液,主要治疗神经官能症的病痛,霍乱症的痉挛等。一八七七年曾有一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认为满意。
(5)电疗法:在当时获得飞跃发展,一八八一年有一种直流电疗器推荐给整个医务界,这种电疗器可以给卧床的病人治病。
(6)按摩法:在当时这种治疗方法已经由土法按摩医生的操作,进入到正式医生的科学运用阶段。
(7)波城: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省会,是冬季的疗养地。比利牛斯大西洋省与西班牙之间隔着比利牛斯山脉。
(8)奥尔良家族:法国波旁王族的一支。出身于这个家族的路易-菲力浦公爵,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后取得王位,建立七月王朝,也叫奥尔良王朝。
(9)萨尔蒂指南:署名莱翁·萨尔蒂的旅行指南,作者是圣克莱芒夫人。书名应为《地中海沿岸的疗养地及邻近地区》,共六册,分别为:马赛、从马赛到戛纳、从戛纳到尼斯、昂蒂布、从尼斯到摩纳哥、从摩纳哥到圣雷莫。
(10)孔蒂:指法国文人阿莱克西-亨利·德·孔蒂编写的一系列旅行指南,分“实用指南”、“通俗指南”及“环游指南”。
(11)法国漫画家阿道夫·维莱特(1857—1926)曾在《黑猫》杂志上画过一幅画:“霍乱在这儿”,轰动一时。